- 發布人:青海畜牧
- 時間:2020-10-11
- 點擊📎👨🏽🦲:1194
- 來源:
第十一章 學 校 概 況
青海省湟源畜牧學校已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現為省部級和國家級重點中專,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示範基地🟰。學校七塊牌子,一套班子,有15個科級機構,設有畜產品加工、畜牧業技術推廣等8個專業和民族預備科💇♀️🔃。學校占地13.8萬米2,校舍面積38211米2🌤。在校生1200余人,其中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學生占總人數的63%,教職工203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76人,占專兼職教師的70%。
1995—1999年以來,學校堅持為 “三農”服務,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借鑒加拿大 CBE教育理論,率先進行能力教育體系改革,註重實踐性教學,致力於民族職業技術教育,強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重視樹立師生 “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團結意識,加快教學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穩步提高。
第一節 校 園 建 設
為綠化校園🥘、美化校園,創建優美、舒適的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學校繼續實施長達10年之久的 “綠色工程計劃”。1995年以來,采用購買和種植各類花草🍬、樹苗相結合的辦法,營造了3萬余株的榆樹墻,共種植花樹2560余株,培植草坪1188米2👨🏼💻🧑🏻🎄。1995年,修製南北院水泥地坪3000多米2,增修操場東看臺140米2💔。1997年,在生活區建起噴泉假山、奔馬石雕等景點,修建花園6座,近2800米2,修築水泥馬路四條,自此,校園內主要道路均已鋪設完備。1999年,為迎接60年校慶,對南北院大門進行了裝修,改建校展室、會議室🌎。投資2萬余元,改造校園廣播,將原有的高音喇叭全部更換為低音音箱。
1995年以後修建了 “題詞碑” “桃李亭” “育鷹柱”等校園景點,這些景點一字排開,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建於1995年的 “題詞碑”與雄偉莊嚴的校門正對,碑正面鐫刻著前省委書記尹克升的題詞:“創業、求實、奉獻”6個大字,碑的另一面是學校簡介;建於1997年的 “桃李亭”古樸🤷🏽♂️、典雅;建於1998年的 “育鷹柱”是社會各界、新老校友、全體師生大力支持的結果。柱底由墨綠花崗巖鑲貼而成,柱頂是展翅欲飛的雄鷹,整個柱體由前省委書記田成平的墨跡 “育鷹”和 “校友心” “社會情” “園丁愛”三部分構成,這尊建築是 “鷹之搖籃”的象征。校領導始終把關心群眾生活,為教職工排憂解難、解除職工後顧之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使廣大教職工工作生活👁、文化娛樂環境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95年投資10余萬元修建浴室🤸🏻♀️、開水房各一座👨🏼🦱☂️。1996年,修建2577平方米磚混結構3號住宅樓,同時修建磚木結構煤房40間,計400平方米💪✖️。1999年集資修建3625平方米磚混結構4號住宅樓,本年底實現了教職工全部搬進樓房的歷史性轉折,教職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由原來的15.08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3平方米以上。同年,畜牧廳投資50萬元,集資4萬余元,為學校60多戶教職工、離退休家庭安裝了電炊;自籌資金修建120平方米磚混結構職工活動室1幢🩷。為配合城市建設,搞活地方經濟,學校分別於1995年⏱、1998年修建學校路北、路南街道門店79間,共1373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方磚1000多平方米,並將門店對外出租,不但方便了師生和地方群眾,而且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5年來,學校重視校園建設,重視環境育人,勤儉建校,把資金用到實處,使辦學環境、校園風貌煥然一新,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1998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 “全國造林綠化400佳”單位稱號,1999年底被湟源縣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命名為 “花園式單位”。
第二節 教 學 設 施
5年來,為配合能力教育體系改革,提高實踐性教學比例,學校花大力氣,多方籌措資金,加強教學設施建設,使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實驗室
1995年以來,學校先後投資9.6萬元新建財會模擬實驗室,重點建設畜產品加工、畜牧機械等實驗室,並對原有的23個實驗室進行了調整👉🏽🧍♀️、合並,提高了實驗室的利用率🕺🏼。5年來先後添置計算機、生物顯微鏡😱、紅外測距儀👮♀️🏉、分光光度計🙎🏿、小四輪拖拉機整體模型等100元以上儀器設備329件 (臺),總價值達138萬多元🦶🏽。
2.教學實習基地
實習獸醫院:1997年,學校為了擴大校內實習基地,在湟源縣火車站分設1所實習獸醫院;1999年對校內實習獸醫院在原有門診及門診藥房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擴建,並使門診藥房臨街對外經營。通過增設和擴建獸醫院,不僅為教學實習創造了條件,而且在社會上也提高了學校實習獸醫院的知名度。
實習牧場:1995年以來,投資45萬元修建塑料暖棚豬舍2棟,382平方米,敞式豬舍3棟,528平方米,暖式 (玻璃)母豬產仔舍1棟,228平方米,以及豬舍其他配套設施,新建成217平方米飼料加工車間1幢。經過5年的建設,牧場建築面積已由原來的1510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3656平方米,初步緩解了實習困難的問題。
3.校園網及電化教學室
1995年以來,學校加大微機室建設力度,微機臺數由1995年前的12臺增加到現在的147臺,打印機增加到14臺𓀚。1997年建立 NOVALL教學網,1999年,學校投資65萬余元,在原有 NOVALL教學網的基礎上,改建成具有教學🤥、管理🎰👵🏿、信息交換等功能的多媒體校園網。電化教學室先後添置了攝像機、字幕機、電視機等電教設備。
4.圖書館
1999年,圖書館增設電子閱覽室。內設光盤塔、工作站等電子閱覽設備18套,配有電腦、VCD、放像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5年來,共購圖書5400余冊,現藏書12.3萬冊,資料室、閱覽室每年新購各種報刊雜誌,在原有基礎上,報紙增加了10余種,雜誌增加了97種🏺。
第三節 組 織 機 構
一☝️、行政組織
為了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繼續推進和深化教學改革,全方位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根據工作需要,上級部門相應地調整了學校領導機構及其組成人員。1997年黨委書記石安民退休,由校長閻文華同誌任黨委書記;1995年5月任命寧金友、崗瑪同誌分別為主管教學和後勤工作的副校長🙅🏽♂️。
為了積極推進中層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建立一支充滿活力和有較高效率的中層管理幹部隊伍,校黨委分別於1995年、1998年經過考察、征求群眾意見,任命了一批年齡在35歲左右的年輕幹部🧞🙇🏿。領導組織對他們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考核,在工作上壓擔子,挑重任,使他們較好地適應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需要👳🏽。
為了促進校辦產業的發展,1998年將原勞動服務公司更名為勤工儉學產業公司。1999年5月,為了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形勢,加快素質教育進程,學校成立了招生就業指導科,專門全面規劃和具體負責招生就業指導工作🎆。為進一步強化實踐性教學,推進產教結合,學校成立了教學實訓科,全面負責教學和生產實習以及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到目前為止,學校共設有校辦公室、政工科等15個科級部門,正副科級幹部21人🎃🧗🏿♂️。同時,為了健全學校四級管理機構,抓好實踐性教學,發揮各實驗室的應有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學校改設在教學組之下的學科組為 “室”,在教務科的指導和管理下,直接承擔學生中的各項教學實驗和研究工作🉐。目前5個專業教學組下設10個室。
二、黨團建設
1999年5月,學校圓滿召開了中共湟源牧校第九屆黨員大會,由校長兼黨委書記閻文華代表校黨委作了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讓牧校精神在21世紀更為輝煌》的報告。同時,會上由黎智同誌代表校紀委作了 《重視黨性修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繼續確保學校一方凈土》的報告,70名在職和離退休黨員參加了大會。會議選舉產生了由閻文華、寧金友、崗瑪🙎🏽♀️👨🏼💻、黎智⚔️、李洪海5人組成的新一屆校黨委,由閻文華同誌任黨委書記;同時選舉產生了由黎智🧘🏿♂️、努國🛵、胡建國三人組成的新一屆校紀檢委員會,黎智任書記🩲。大會提出本屆黨委會今後5年的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以發展職業教育為中心工作,全力提高教學質量,穩健發展校辦產業,繼續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優化師資力量,努力實現學校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為此,抓好三項工作:一是繼續努力學習,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努力造就一批有較高素質的幹部和黨員教師隊伍;二是進一步推進學校改革,要以機構改革為切入點,深化教學改革,加強素質教育,盡快形成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的一系列激勵政策,要重視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積極適應面向市場辦學;三是仍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要堅定不移地貫徹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科室各負其責,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的格局,積極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要努力取得新的成效,確保牧校一方凈土✂️。
學校現設有黨政🥣🏄🏿♀️、教務🔬、總務、學生管理🚵、離退休等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91名。1998年因工作需要調整了各支部書記,現由楊廣泉任黨政支部書記;由李洪海、旦正才讓分別任教務支部書記、副書記;王聯基任總務支部書記;努果任學生管理支部書記;黎智兼任離退休支部書記🤲。近5年來,新發展黨員 (含已畢業學生)74名。
1997年,共青團青海省湟源畜牧學校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由李海山同誌作了《堅定信念,勤奮學習,在跨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奮發成才》的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團委組成人員,由李海山任團委書記;組織部部長孫有紅、副部長張建聖;青年工作部部長李誌勝,副部長董卿基;宣教部部長華欠,副部長多傑措😢。大會號召,在團委的領導下,要堅定信念,堅持以培養 “四有”新人為目標,不斷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以對國家👌🏻、對民族、對自身高度負責的精神,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刻苦學習,勇於實踐,成棟梁之才,展報國之誌;切實加強團幹部隊伍建設,提高素質,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按照 “誌在高遠,腳踏實地,勤奮學習,淡泊名利”的要求,不斷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要教育和引導青年投身於青海畜牧業經濟建設之中,用青春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近5年來,共發展團員443名,下設有教工團支部和以班級為單位的團支部。
1999年11月8日,李海山同誌當選為共青團青海省第十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三、群眾組織
1.學生會
1997年召開了第十三屆學生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學生會組成人員:主席劉軍📍、常務副主席紮西多傑、秘書長辛虎;學習部部長劉梅英;生活部部長杜玉海;女生部部長曹旭梅;宣傳部部長龍木西;體育部部長王曉洪;治保部部長才讓安布;社團部部長唐磊。大會要求在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學生會工作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前進,要配合學校中心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註重自我教育和管理,以實際行動,促進學校改革和發展,在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應有作用,為開創學生會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2.國家安全小組
1998年成立學校國家安全小組,組長閻文華,副組長黎智,組員朱寶元。主要職能是維護學校安全和穩定,狠抓民族團結教育,保障學校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3.督導組
1995年進一步調整和加強了督導組力量,明確了工作職責。現督導組組成人員為:組長寧金友,副組長李洪海、旦正才讓,組員有王發剛、楊軍、董永森、蘆常徳、劉海元、李金魁等。下設教學管理督導組、實踐教學督導組、教學研究督導組3個小組👲🏽。
4.教育研究室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教學管理和研究工作,特別是為了推動教學改革,建立能夠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等職業教育模式,1997年成立了教育研究室,全負責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工作🤦🏽♀️。閻文華同誌任主任,寧金友同誌任副主任,成員有旦正才讓🥂、李洪海、王發剛、董永森🍷、李金魁、楊廣泉、劉海元和各教學組組長。
5.德育工作小組
1997年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指導和管理工作。閻文華同誌任組長,副組長李海山、宋占林,組員有努果、李洪海、黎智、肖莉😱。
6.依法治理領導小組
為了加強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的進程,增強廣大師生的法紀意識,推動廣大師生學習法規知識,抓好普法工作👱🏽。1998年成立依法治理領導小組🌿。閻文華同誌任組長,組員有龍本太📦、黎智、朱寶元、李海山、肖莉👲🏽。
除上述群眾組織外,學校根據工作需要,還設有普法小組、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體育委員會🎪、綠化小組、職稱考核領導小組、計劃生育委員會、愛委會、夥委會、保密小組、治安保衛委員會、女工委員會🤍🛗、防汛抗旱領導小組等機構。
第四節 經費來源及使用
學校是受畜牧廳和教育廳雙重領導的事業單位,職業教育經費全部由主管單位撥付。近幾年來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學校順應改革潮流,轉變過去單一的辦學模式,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的辦學新格局,通過增收定向生,擴召成人中專👨🏻🏫、職業中專,舉辦相關專業的方向性班,聯合舉辦自考大專班以及進行職業技能工種鑒定等措施,按國家規定收取了一定的培養費,補充了經費不足。
上述經費,主要用於學生助學金、職工工資 (含離、退休職工工資)、業務費、教學設備購置和更新費👸🏼、校舍維修費等項目。其中職工工資及學生助學金的開支占70%以上。
第十二章 改革發展的五年
第一節 教 育 改 革
一🦴、教學改革
鄧小平同誌指出 “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其中心內容就是教育自身要解決好適應和服務的問題。近年來,中專學校的辦學體製發生深刻變化,學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明確提出了 “立足青海,努力發展民族職業教育,著力於少數民族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切實為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農牧區經濟建設服務,為我省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做貢獻”的辦學主導思想和 “以崗位需要為目標,以綜合能力為基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牧業技術人才和自主創業的農村牧區致富帶頭人”的培養目標🧑🏻✈️。經過多年探索,學校形成一整套富有鮮明時代特征,充滿濃郁高原特色的辦學經驗和辦學風格。
1.強化專業建設
根據青海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加速與優化專業設置,使之與本省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流向一致。青海面積大,總人口少,所需人才類多量少,為此學校繼續改造5個專業,變狹窄專業為較寬口徑專業,並模糊專業界限,由主幹專業先後分蘖出許多方向性班,如畜牧專業 (經管方向)、獸醫專業 (動檢方向)、草原專業 (水利方向)、牧經專業 (會計電算化方向),同時新增畜牧機械💛🎈、畜產品加工和畜牧技術推廣3個專業,職業中專開辦牧經專業 (文秘方向)班。專業面正逐步由單純培養 “畜牧性”向 “綜合性”發展,除為第一產業培養人才外,還為農牧區二👩🏻🔧👙、三產業輸送人才➜。
2.課程改革
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決定著人才的智力結構、能力結構,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以市場經濟對人才的智力結構的需求為出發點,應與培養目標相一致,與專業改革同步進行。學校自覺適應農村牧區發展需要,適應農牧區現代科技👩🏽🔬、現代管理發展實際,增開了一些實用性強的課程,如畜牧專業增開了畜牧機械應用、生物統計、畜產品加工;獸醫專業增開了獸醫衛生檢驗👈🏼、動物檢疫;草原專業增開了生態學、荒漠化改良等,各專業增開或加強了微機、市場營銷、專業法規、公共禮儀、牧業推廣、外語、家電維修、新技術講座等課,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實用性和超前性☞。
3.實踐性教學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訓應用型人才和提高學員科技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實踐性,引導學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經營中去🚭。學校堅持以實踐性教學為中心的思想始終不動搖,繼續狠抓教學計劃的調整,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之比達到4∶6。緊密結合季節和生產環節安排實習🏞、實驗,帶著生產任務學習,如春、秋防疫與防疫實習結合;草原飛播牧草、草原調査規劃、滅鼠與草原實習結合;市場檢疫檢驗與獸醫衛生檢驗實習結合;綿羊改良與綿羊人工授精實習結合,作到實習實驗量足質高。積極探索產🥖、教、研結合的新思路,把各專業教學組下屬的課程組改為 “室”,現畜牧、獸醫💁🏼♂️💷、草原3個專業組有10個“室”構成,逐步改變了以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生產實際、技術推廣脫鉤的現象🫅🏽🏋🏿♀️。利用CPR/91/112項目聘請外國專家在西北地區舉辦 “新教學法”培訓這一時機,以接受培訓的教師為排頭兵,大力倡導以能力教育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法,不少教師采用 “精講多練”、“操作識別”等各種教法。他們盡量減少課堂理論授課時數,積極組織學生到實驗室、病院、實習牧場等地進行現場教學,並大量使用模型標本、幻燈🙌🏿⚾️、錄像等教具,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具備了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現場工作能力🔺。
技能訓練及考核是實現實踐性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需要,使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與國家製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資格製度相適應,以增強學生的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各教學組根據技能鑒定工種考核要求調整了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加大了實訓時間,提高了課堂實習比例,並同生產實習和教學實習結合起來,在課內和課余有計劃地組織訓練考核。
學科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由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技能方面有著其他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各教學組分別成立了2~3個活動小組,結合不同科目的教學開展了大量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活動,如知識競賽、演講辯論賽、公關禮儀展演、征文🥾、論文答辯、知識講座及各種文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活躍了校園學習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實踐性培訓工作的需求,舍得花大本錢購置現代化教學技術設施,提高實驗室、實習基地利用率,為實踐性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4.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教育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42個少數民族,計20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2.8%。根據面向 “三農”的辦學方向和專業特點,學校始終把青海教育難點的民族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學校工作重點,堅持保留民族預備科為職能機構,負責組織和指導民族教育教學工作,采取 “寬進嚴出”的辦法,招生向牧區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以降分錄取的優惠措施,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5年共招生2076名,其中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2%🛣。針對民族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地域性生源相對集中這一現狀,堅持 “二分”教學原則 (分類指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因課施教,教師通過給學生“開小竈”“吃偏飯”,保證民族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專。根據各地農牧業生產的不同特點,同一專業製訂了青南、環湖、海東三個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實施性教學計劃,分類編班、分類教學,同時增減各課程教學內容,編寫相應的教學大綱補充教材⚒。近5年新編、修定教學計劃10種,各類校內教材40余種⛷。
5.強化教學管理
堅持以法治教,5年來修訂完善了 《湟源牧校教師聘任辦法》等多種教務規章,堅持“二四製”(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行兩條線管理,計劃單列1️⃣、教案單列、考核單列、成績單列),註意加強對課堂教學♌️🦣、實習實驗、校外實訓的督導檢查👨🎓。嚴把 “三關”,即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教師都必須提前製訂計劃,超周備課並接受教學組長的檢查,把住教學準備關;校督導組牽頭檢查授課進程、實習實驗、早晚自習、作業批改等教學環節,把住教學過程關;註意期中、期末來自師生的信息反饋並及時總結,嚴格升留級、考核考試及畢業等製度,把住教與學的質量關。不斷深化人事製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師考核製度,引入競爭激勵機製,根據師德師風、業務能力🍩、工作業績,對教師實行高聘👩🏻🏫、續聘🧛🏽♀️、待聘或降聘♒️。同時實行教學目標和教學工作定額量化的超課時津貼製🙇♀️、教考分離製。把教師教學工作數量🈵、質量與教師聘任、考核及經濟效益相互聯系,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全面實行教學組長負責製,下放權力,提高待遇,教師的管理👩🏻🎓、培養,獎金的發放,教學質量控製,排課等均由教學組全面負責,把教務科、預備科從大量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抽出時間做好宏觀指導😦、教學質量督控、開發新專業和教學改革等工作。
6.能力教育體系改革試點
1995年學校借鑒加拿大CBE教育理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在反復調査研究🙋🏽、專家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打破原有的學科性課程體系,以崗位綜合能力為基礎,在牧醫專業進行能力教育體系改革試點,編製18個模塊,74種單項技術,2670學時的 “模塊”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1996年秋季付諸實施,並逐步擴大為四個教學班,成為農業部18所試點學校之一。在能力教育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開發及教學方法創新、選擇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和探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經驗,1998年獲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999年通過鑒定,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經過幾年探索👮🏿♀️、實踐,能力教育體系改革試點結出豐碩的果實🍮🔹。
(1)模塊改革試驗註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采用模塊方式組織教學,強調要主動參與,學生由原來的 “要我學”逐漸變為 “我要學”🪴。學生在現場教學過程中真正學到了實用技術。試驗班89項單項技術考核成績與對照班相比,優秀率、良好率分別高於對照班10.9%和14.7%,試驗班各類先進率高於對照班34%,說明試驗班整體教學效率明顯好於對照班;試驗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應職能力🧋🧘🏽♀️、創業能力等也明顯好於對照班,試驗班41名學生畢業時全部獲取畢業證書,同時取得兩種職業資格證,與對照班相比高出22.2%。8名學生發表論文17篇,許多學生立誌回家鄉建功立業。
(2)廣大教師接受了一次從教育思想到工作作風、專業能力、教學方法的大洗禮、大檢閱🤎。從根本上完成了教師思想由學科教育向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的轉變;由培養專業型人才向應用性👨🏿💼、創造性人才的轉變;由理論為主向實踐為主的教學轉變。3年中有60人參與模計劃🦇、大綱和教材的編寫工作,其中有5種教材已通過審定,30名教師晉升了職稱,12名教師拿到雙師證,39人獲全省教學成果獎,這些成績是前所未有的。
5年來,學校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積極轉變職業教育觀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譜寫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新篇章。
二👩🏿🍳、招生與就業
1996年國家教委推出了全國大中專院校招生與就業工作改革方案,提出 “兩包改兩自”,即由國家包學費🫖、包分配改為自費上學👩🏼🏫🌋、自主擇業。學校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方向,在廣大學生中進行大力宣傳,學生的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經過大量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國家的招生與就業政策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1998年學校順利實現全面並軌🤰🏽。